杨炯《从军行》:唐朝人有读书不如当兵的感慨
2018-10-29 09:40:40
  • 0
  • 0
  • 0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杨炯《从军行》:唐朝人有读书不如当兵的感慨

丁启阵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1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古今乐录》引王僧虔说,相和歌辞平调曲有《长歌行》、《短歌行》、《猛虎行》、《君子行》、《燕歌行》、《从军行》、《掬歌行》等七种曲调。引《乐府解题》称“《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唐代发生过的对外(异族)战争,较大规模的有十几次。从时间上推算,唐显庆五年(660)至光启年间(885887),唐与契丹、奚、室韦等部族在今河北、辽宁西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过的多次作战,最有可能。

 

2

初唐文人多各具性情,杨炯是其中之一。

杨炯(650692),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世家出身,父祖辈颇有官位显赫者。自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时举神童,次年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时授校书郎。曾任詹事司值、梓州司法参军。武后时为婺州盈川(在今天浙江省衢州市)令,卒于官。杨炯恃才倨傲,常称呼朝中官员“麒麟楦”(覆盖在毛驴身上冒充麒麟的面具,讽刺他们实际上是毛驴),为时人所忌恨;对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排名,他曾有“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说法。当时文坛名流张说、崔融、李峤等不少人赞同这一说法,认为杨炯是谦虚;今天论者以为,在诗歌的创造性上,杨炯是四杰中最差的一位。

3

    桔槔烽,桔槔是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这种汲水工具,因为可以升高见远,可被用作烽火架子。《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裴骃集解引文颖曰:"作高木橹,橹上作桔槔,桔槔头兜零,以薪置其中,谓之烽。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后因称烽火台为"桔槔烽"。桔槔烽,桔槔上有柴草笼子。唐制,根据敌人进扰缓急情况,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最高四炬。一炬至所管州县,两炬以上都到京城。照西京,可见是两炬以上,情况危急。

牙璋,牙璋本是一种有刃的器物,器身上端有刃,下端呈长方形,底部两侧有突出的鉏牙。璋出现于新石器

时代,延续到西周时期,分布广泛。龙山文化的玉牙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璋器物,一般认为祭祀山川的礼器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手持的仪仗用器。这里的牙璋,是调兵的信符,分两块,合处凸凹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将领手中,用作调动军队时的凭证。

凤阙,指帝王宫阙。汉武帝时所建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地方要塞。

4

《唐诗鉴赏辞典》说:“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诗中并没有任何战斗细节的描写,因而也不妨理解为诗人的想象:战争来临之际,诗人心潮澎湃,于是产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跟随大军奔赴抗敌前线,领略了边疆的恶劣气候和战争气氛,表达了自己的报国心愿。就是说,这不过是并未付诸行动的想法。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轻文尚武说法,在唐朝诗歌中屡次出现过。例如: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壮士耻为儒”,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中有正面肯定书生投笔从戎行为的,也有借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牢骚的。

5

杨炯的《从军行》堪称名作,肯定其洗去了初唐绮靡诗风,称赞其“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并不为过。但是,如果将它跟之前的同类诗歌稍作比较,不难发现,它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请看:

北周赵王(一作周赵):辽东烽火照甘泉,蓟北亭障接燕然。

隋卢思道: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虞世南: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当然,跟这些前人作品比较起来,杨炯的《从军行》诗意集中明确,风格刚劲有力,语言简洁生动,艺术成就上明显高于前人的同类作品。

                                    2018-10-28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