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乡村少年通往大学的路
2021-07-28 01:43:55
  • 0
  • 0
  • 0

通往大学的路

丁启阵

 四十年前乡村少年通往大学的路

家乡老街。跟本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直想写一篇以“路”为题的散文。直接原因是,在我考大学前一年或两年浙江省语文卷的作文题就是“以《路》为题写一篇作文”。当年我觉得这个题目出得不错,既有诗意,又能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故事可写,不至于因为审题不准被扣分,甚至没有分。

事实上我也写过以路为题的散文,而且不止一篇。但一直意犹未尽,总觉得没有写痛快,没有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所以,这次母校大田中学主事者约我写一篇跟母校有关的回忆文章时,我欣然答应。因为,我可以借此机会再写一篇跟路有关的散文。

离开大田中学负笈北上已经四十余年了,这所我只待过十个月的乡村中学,许多人和事已经在记忆里模糊,淡忘了。但是,跟路相关的某些记忆我始终没有忘记,有的事情越来越清晰,有的感受越来越强烈。

如果不是大田中学接受我,给了我一个为期十个月的复读机会,我不可能上大学,我的人生道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挣钱多少不好说,文化教育、游历见闻方面肯定大相径庭。以我目前的观念,如果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此前在另一个乡村中学念的两年高中,历史课勉强上了一年——老师是被贬回村,做了十多年农民,恢复工作回到教师岗位的;初返讲台,拿粉笔比拿锄头还费劲,上课的时候一直很紧张,流汗不止。地理课因为教师缺乏根本没有开设。前后只招过两届高中学生(我们是后一届)的乡村中学,对于我们的高考,基本上是一种放弃的态度——学校领导大概认定了,再怎么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没有学生考得上大学或中专。因此,毕业考试以后的时间,任由我们在教室里谈天说地。几位学习一直很差但喜欢八卦的同学成为教室谈天会的绝对主角,一时风光无限。说实话,当年我的心里是暗存侥幸希冀自己能考上大学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六门课,英语成绩只供参考并不计入总分,其他五门每门满分100分,总分500分。在历史知识一知半解,地理几近交白卷的情况下,我的考分跟录取线差了26分,名落孙山。以我当年几乎没有做什么备考努力的情况而论,这个成绩应该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后来大田中学接受我进文科复读班,大概也跟这个成绩有点关系吧。

总之,对于大田中学,我一直心存感激。那十个月里,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呕心沥血,如今想来,满满的都是爱,都是情,是我今世无法回报的恩!

除了让我完成从一个农民儿子一跃成为大学生的抽象无形的人生命运之路,一条具体有形的路,也时常令我怀想:无比美好,同时又深感遗憾。美好,是因为它把我从乡野引到了都市,把我从蒙昧领进了知识的海洋;遗憾,是因为如今它已经荡然无存。

从我的小村庄到大田中学,大约七公里有余八公里不足,十五华里的样子。那个年代,交通基本靠走。十五里路,空手也要走一个半小时左右。每星期回家一次,从家里到学校总要挑些大米、蔬菜,路上需要歇息,就得走上两个小时。十五里路,大部分是沙石铺成的公路,大约有二三公里田间小路。那时只知赶路,不怎么懂得欣赏沿途景色,所以,虽然通常有两三位同学结伴而行,但还是觉得寂寞,颇以为苦。正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所说的,“那过去了的,终将变为美丽”,我现在回想起那条上学之路,完全没有了寂寞辛苦的滋味,只觉其风光旖旎。

出村,是半里左右与水沟相伴的石板路。石板一米见方,规则铺设,雨天也不泥泞;一米宽的水沟中鱼虾成群,游憩怡然;路沟两边都是水田,水稻,麦子,油菜花,红花草(紫云英),四季稼穑不同,色彩各异。中途路过一座关帝庙,殿宇破败,但古树成林,森严仍在。如果愿意继续走石板路,可以在横穿过公路后,走进东塍镇老街。上街、中街、下街,三街相连,长度有一公里以上,号称十里古街。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是免费逛古镇老街,穿越历史时空,感受乡风民俗。不过当年我们并不喜欢走街串巷,更愿意选择跟石板老街平行的沙石公路。除了公路比较平坦好走,大概还有免去见人打招呼之类麻烦的原因吧。那时乡村纯朴,周围数里方圆的村镇,沾亲带故、能叫出我们祖宗三代姓名的人不少。那时的公路也不像如今,车水马龙,险象环生,那时车辆稀少,不但行走安全,车辆每每成为观赏对象,能减轻些许行路寂寞之苦。

公路经过一个村庄时,需要翻过一个小山包。小山包高不过三五米,山不在高,跨越就有雄壮感。跨过小山包不久,路过一座数十米长的混凝土溪桥,桥下流水浩荡,相当壮观。过了桥,有两条路可供选择:继续沿着公路前行,或者走田间古道。后者可以省去不少迂回,我们每次都会选田间古道。这条一公里多的田间古道,原本也是石板铺就的,但已经开始遭到破坏,石板不全了。有趣的是,中途有一座风雨路廊,可供行人避雨,歇脚,饮水,吃东西。我几乎每次返校都会在那里坐一会儿——从学校回家,归心似箭,通常不会在那里停步。这座风雨路廊,日后总让我觉得就是古代诗歌里的长亭、短亭,多情的古代文人骚客,在那里上演过无数送行、离别的愁苦桥段。

田间古道走完的时候,就进入了大田镇的街道,又是一条古镇老街,从店铺建筑的形制规模看,从前的繁华程度不在东塍老街之下。接近中学的街口,公路边,有三四家饭店,饭菜香气随风四溢,生意相当兴隆。其中规模最大的大田饭店,我在那里吃过几次饭,其中一次斥资三毛八(那时于我而言堪称巨款)吃了一碗三鲜面,感觉美味难以言表。

入大田中学之初,因为校内没有空余的床位,有半年多时间我跟一位周姓同学一起,寄住在大田街上他外婆家里。最深刻的记忆是冬季的寒冷。大清早起来,两人结伴走过半截老街到学校上课,一路上瑟瑟发抖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段日子,真有苦读的况味。遗憾的是,周同学没有考上学,只能回乡务农;欣慰的是,后来他办企业、做生意,如今日子过得富足,舒心。

大田中学位于大田镇外,人站在镇子边上远远望去,犹如孤悬于一片农田中央。实际上,校园紧挨一座小山,小山下有一泓四五亩大小的清池。有山,有水,有田园风光,如今想来,这所我虽然只念过十个月书但改变了我人生命运轨迹的中学,富有乡村诗意,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路,不知从何处起始,终止于何处。从溪山间的小村到大田中学,也只是我人生漫长道路的一小段,但这一小段意义非凡,值得铭记于心,长久怀念!

                                                2021-06-29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